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56个民族组成一个大家庭。各地区、各民族传承下来许多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其中,许多已经了申遗成功,进而成为中国特色民俗文化的璀璨瑰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三月初六的民俗吧!
三月初六是钱塘江口段人们的普遍敬奉的神仙:张老相公诞辰!民间关于张老相公的来历传说众多,主要的是说张老相公就是北宋时期的漕运官张夏。张老相公也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神话传说中的水神!人们在这一天举行活动祭拜张老相公,祈福消灾解厄、施恩赐福!护佑江流平稳、风调雨顺!
一、关于张老相公来历的传说(一)传说张老相公是山西人
因女儿要出嫁,就携带家眷到江南去,亲自为女儿置办嫁妆。当船到金山时,张老相公欲先过江,就嘱咐家人不要再在船上煎炒有腥膻气味的鱼肉。因为江中有一只大鼋作怪,如果它闻到香味就要出来毁船吞人,已经在这里危害当地挺长时间了。
张老相公走了以后,家人忘了他的嘱咐,竟在船上烤肉。忽然,江中巨浪滔天把船打翻,张老相公的妻女等人全落水沉没。等张老相公乘小船回到大船停靠的地方,不见妻子女儿,痛不欲生,恨不得立刻报仇。
于是他登上金山,拜见了金山寺的和尚,打听鼋怪危害百姓的情况,想除鼋报仇。僧人听了非常害怕,惊讶地说:“我们整年整月住在它的近处,怕遭到祸害,只好将它当神仙供奉,祈祷它不要发怒。经常屠猪宰羊,半只半只地投入江中,鼋即跃出吞食而去。谁敢与它作对啊!”
张老相公听后,立刻想出一个报仇的计谋。他找来几个铁匠,在金山的半腰处安起炉灶,炼成一块百余斤重的大铁块。问清了大鼋常出没的地方,就叫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汉,用大铁钳举起铁块投向江中。鼋跃出,疾吞而下。一会儿,江上波涌如山,顷刻又浪息波平,那大鼋的尸体已浮上水面。过往的商客和金山寺的僧人都为之高兴,便修建了张老相公祠,在祠内悬挂了张老相公的像,并把他视为水神供奉。每当人们向他祈祷,都很灵验。
(二)传说张老相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医
13岁就开始悬壶济世,行医于蜀地,医术高超,治愈了无数患者。因此,他的生日被人们纪念,成为了“张老相公圣诞日”。
传说在长老相公出诊的途中,突然在路中间,看见一只斑斓大虎正在看着他。张老相公十分害怕,吓得都不能动了!但是,老虎并没有要吃掉他的意思,而是低头流泪!张老相公发现了老虎的特殊状况,细看才发现是一只碧玉簪子卡住了老虎的喉咙。立即明白了老虎正在向他求救!长老相公帮助老虎取出了簪子,老虎十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一直不肯离去!于是就成为了他的坐骑。跟长老相公一起帮人治病几十年,名扬天下!后来乡亲们感谢名医义虎,就建设了庙宇供奉他们!
(三)传说张老相公是一位撑江船的船老大
有的说,他虽撑江船,却一生屎尿不落江,于是修得了“指潮回潮”的神法。潮水为害时,他只要指点潮头,潮头即退。那年,“小康皇帝”(宋高宗赵构)被“金乌龟”(金兵)追击,仓惶渡钱塘江逃命,乘坐的正是张老相公的船只。船至江中,海龙王前来接驾,潮水铺天盖地而来,大帮倒忙,致使张老相公的神法失灵,他只得跳入江中,用自己的性命换得海龙王退潮。小康皇帝感激其救命之恩,便封他为“海潮王”。有的说,张老相公所救的不是小康皇帝,而是乾隆皇帝,事迹经过则相同;跳江之后,尸体从江北漂到江南,脸色也由白转红,再转黑,所以其塑像脸面有红有黑……
(四)传说张老相公并非船老大,而是北宋时的漕运官张夏,任上因“河决覆舟”而遇难。
其之所以被奉为潮神,是因为他治理过萧山和钱塘两县的海塘,功绩卓著,民众感念其德,朝廷颇多嘉奖。据史载:张老相公,名夏,赭山坞里人,在兄弟中排行十一。因俗呼“十一”为“六五”,呼“官”为“相公”,人们便称之为“张六五老相公”或“张老相公”。
其父亲为吴越王时的刑部尚书,后归命于宋朝,子袭父荫,被授予工部郎中,称“张十一郎官”。张夏在安徽泗州任员外郎时,即以治水闻名。出任两浙转运使后,因钱塘江两岸堤塘多为柴薪土塘,潮灾频仍,他便被任命为护堤使者,统领捍江之职,沿江布兵士守护海塘,并设五名指挥官,专门指挥采石修塘之事,随损随治,“作江塘十二里,以防江潮之患。既成,人感德不朽。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5),立庙于堤上。”
二、张老相公庙
历史上,钱塘江河口段潮灾频繁。为祈求江流安宁,不再“坍江”,人们曾塑造过众多的潮神,其中最受崇拜的是张老相公。据史料,沙地的长山、新林周、坎山、赭山、义盛、靖江、甘露、党湾、长河,乃至外围附近的螺山、闻堰等地都曾建有其庙殿,名称有“老相公庙”、“张神殿”、“镇海殿”、“靖江殿”、“靖海殿”等,大多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原址的已较少。庙殿之中,居中塑像都是张老相公,有的是红脸,有的是黑脸;左右的两尊女性塑像,据称是他的“大太太”和“二太太”。梁柱之间都挂有一只木质江船,以表明他的身份。庙殿门口,一般张挂“靖安绥佑公”或“绥佑大帝”的匾额。
靖江殿占地十余亩,张老相公佛像亦塑于大殿正中,其左手执一金锭,右手竖二指。其意一,相传是张夏为筑海塘,耗资二千两黄金,嘱后人好生维护;其意二,张夏将右手竖起二指,江塘立即风平浪静,显示了人们对他的寄托。张老相公佛像右旁为大夫人,左边为二夫人,右侧为三官菩萨、观音菩萨、天医菩萨、殊天菩萨、风神菩萨;左侧为地藏王菩萨、土地菩萨、五王菩萨、财神菩萨、玄坛菩萨、药王菩萨、华陀菩萨。大殿东西大门两旁右边设有关帝殿,左边为火神殿,大殿规模宏大,堪称南沙第一殿,曾吸引众多海内外同胞慕名来此瞻仰。
殿内还建有万年戏台,可容纳1500人看戏。万年戏台全是用铁皮制成的遮雨棚,看戏时晴天晒不到太阳,雨天滴水不漏,人称“游遍天下,不如庙道地下”,冬暖夏凉是块宝地。每逢庙会(特别是农历三月初六张老相公诞辰之日)和传统节日,社戏连台演出,声名远扬,四方赶集,热闹非凡,故有“南沙第一台”之称。据年长者回忆,靖江殿在1953年被毁,旧址后来被建成靖江水泵厂职工宿舍楼。
1994年,在村民沈柏林、沈张水、徐彩娟、高其兴、翁得福等人的捐助下,靖江殿重建于靖南村三组地界,只是规模已不再有旧址处那么大,无戏台。
三、张夏行宫
张夏行宫,古称护堤侯行宫,坐落在萧山区衙前镇新林周村,是一座修筑在北海塘与萧绍古运河夹带的古庙。行宫北面是钱塘江的潮冲潭,沧海现已桑田,只留下原潮水冲击的水面池塘;其南为萧绍古运河;其西为新林周大桥;东面是一直延伸到绍兴斗门老三江闸的千年北海塘。张夏行宫主祀北宋两浙路转运使张夏,民间俗称“张老相公”,是一位在钱塘江南岸颇为盛行的民间神灵,俗言“沿江十八庙,庙庙祭张公”。
四、三月初六四张老相公诞辰
(一)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传说中潮神张夏的诞辰日,沿江多地,有着祭祀张夏的习俗。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河庄街道向公村也会举办民俗文化节暨相公庙会。这一天是颇为热闹的节日,人们纪念张老相公,也传承着艰苦卓绝的“围垦精神”。“张夏绥佑,和谐向公”,这既是向公村的文化品牌,也蕴含着向公村的文化之脉。向公,这一方生生不息的水土,是由生生不息的钱塘江孕育的。
(二)近些年来,一些热心地方文化的文史研究者,组建了张夏文化研讨会,共同致力于发掘和恢复张夏行宫传统祭祀仪式。2015年,张夏行宫祭祀仪式“张夏祭”列入萧山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一张地方历史文化的金名片。
新林周护堤侯行宫有春祭和秋祭两个祭期,也就是“春祀秋尝”。春祭日是农历三月初六日,一般从初四开始到初六结束,前后延续三天。春祭仪式流程主要有:神前设供、做道场、做佛事、拜神明、庙会戏、庙会“会头”。祭祀中要举行道场,十三头道士三班“拜皇忏”及“潮神忏”,忏文内容包括“请神”、歌颂张夏功德、敕封有关尊神和潮神、请求消灾解厄、请求诸神施恩赐福、谢诸神垂慈等,并烧纸送神。
同时也进行佛事活动,各方信士(以女为主)吃素念佛三天,最多时上千人,信士到庙,必先礼拜,并献香烛。春祭第三天,有司(多为县官)开锣喝道,前来公祭,先上供品,再读祭文,后参拜致祭,场景庄严肃穆。
秋祭日为农历八月十八日,会期从十六日至十八日。春秋两祭内容基本相同,但秋祭中还有一项重头戏,即“迎会”。秋祭往往正值钱塘江飓风狂浪肆虐之时,海塘面临涌潮风险,因此秋祭在春祭固定流程外,需要再拜一部《潮汛度厄宝忏》,祈祷风静浪平、堤固民安。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